【中風危機】女大生突中風揭心臟1問題出事 醫生警告:1類偏頭痛患者高危【附中風先兆】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3/09/28 12:23

最後更新: 2023/10/01 12:47

分享:

分享:

台灣一名20歲女大學生突然出現中風症狀,緊急送院進行各種檢查後終發現是由先天性的心臟問題引起。

中風並非中老年人獨有問題,台灣一名20歲女大學生突然出現右側肢體無力、口齒不清等症狀,初步檢查腦部並無出血,然而情況卻反覆惡化,甚至出現顏面神經麻痺。經進一步檢查後,才發現其心臟的卵圓孔因先天性原因未有閉合,結果導致腦血管阻塞,造成中風。

最新影片:

根據《健康2.0》報道,台灣中山醫大附醫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日前分享病例,指該名女大生在校內出現突發性中風症狀後,被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搶救。不過經初步腦部斷層掃描(CT Scan)檢查後發現並無腦出血,之後醫院再為女生進行腦部磁力共振造影檢查,才發現她的基底核左側出現腦梗塞。

女生隨即被轉送至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,進行一系列神經學檢查、胸前及經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等,但仍未能找出病灶。最後她到兒童心臟科會診,並獲安排進行微創心導管檢查,才發現腦中風是由「開放性卵圓孔型心房中膈缺損」所引起。

到底心臟問題為何會引致中風?郭業文就解釋,一般人得卵圓孔會在出生1至2年後自然閉合,不過約有25%的成人卵圓孔在長大後並未閉合,以致靜脈血栓經過左心室進入主動脈,阻塞腦血管,從而造成中風,屬「隱源性腦中風」的一種。

他又指出,過往曾有文獻顯示,偏頭痛患者患上開放性卵圓孔的風險較高,尤其是發作前5至20分鐘內出現以下5種症狀的「預兆性偏頭痛」患者,患有開放性卵圓孔的機率甚至高達40%至60%:

  • 暈眩
  • 耳鳴
  • 看到亮點或閃光
  • 手腳刺痛麻木
  • 口齒不清等

郭業文表示,若單靠傳統藥物治療開放性卵圓孔,患者將有4%至10%的機率再中風;但若經由微創心導管將卵圓孔關閉,則可減少97%以上再中風的風險。他指,目前修補卵圓孔的手術已無需開胸鋸骨,只需透過微創心導管置放「卵圓孔關閉器」便能治療,亦不用全身麻醉,不過術後需要再服用6個月的抗凝血藥物。

小中風後應立即求醫

中風可分為兩大類,即「缺血性中風」和「出血性中風」,亦俗稱「塞血管」和「爆血管」。缺血性中風的徵狀為半邊身乏力、麻痺、步伐不協調或語言障礙等;出血性中風則通常來得又急又嚴重,因出血可導致腦內積聚血塊,擠壓腦部,令顱內壓力上升,進而引致嚴重頭痛、嘔吐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情況。

中風難以預測,發生得快,若真要說到中風先兆,小中風便是暫時較能作為預兆的一個情況。因為醫學文獻指出,若發生了小中風卻未有理會,大約一成的病人會在一個月內出現大中風,其中更高達一半人會在7日內發生。

四字口訣判斷中風先兆

香港腦科學會委員盛斌醫生曾受訪指出,現時每4至5名中風人士中就有一人曾試過小中風,坊間俗稱的小中風,醫學稱為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」,主要病徵包括臉部不對稱、說話含糊不清,肢體活動能力驟降(偏癱)等。而小中風徵狀於24小時內完全康復,快則在病發後1小時內已消失,由於徵狀持續的時間很短,有機會被患者忽略。

點擊下圖睇「四字口訣」判斷中風先兆:

醫生表示,不同病人有不同的徵狀,可以是4個先兆同時出現,或只得一、兩樣;徵狀可漸進式或一次過發生。有些中風由創傷造成,一些患者的結締組織較容易受損,輕微受創也可形成動脈剝離而中風,有醫學文獻記載,感冒大力咳嗽、劇烈運動、甚至睡歪頸都可能引發動脈剝離中風。

5招減低中風風險

由於中風的主要成因是吸煙、血壓高和血管硬化,因此市民如要減低中風的風險,應留意日常生活習慣,避免血管硬化:

  • 戒除煙酒
  • 作息定時,保持心境平和,加上適當有恆的運動
  • 注意均衡飲食,不要吃太多肥膩或甜的食品;避免過胖
  • 血內膽固醇過高者節制飲食或接受治療
  • 高血壓、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接受檢查和治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
責任編輯:羅嘉欣